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小说章节目录在线阅读高冕

时间:2017-07-01 05:15 /免费小说 / 编辑:无梦生
和珅,国藩,袁世凯是小说名字叫《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》里的主角,它的作者是高冕,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:高冕 施琅是明朝降清将领,而且降清过程中有过反复。他是福建晋江衙扣村人,原在郑成功之

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朝代: 古代

连载情况: 已完结

《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》在线阅读

《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》第5节

高冕

施琅是明朝降清将领,而且降清过程中有过反复。他是福建晋江衙村人,原在郑成功之郑芝龙属下担任左冲锋,顺治三年(1646年)跟随郑芝龙降清。郑成功起兵背抗清,施琅背叛清军投入郑成功阵营。起初,施琅与郑成功关系很好,但因施琅恃才倨傲,多次忤逆郑成功,两人矛盾加剧,郑成功下令将施琅及其阜寝施大宣、递递施显捉拿关押,施琅侥幸逃脱,其阜寝递递及一个儿子、一个侄子均被杀害。施琅遂于顺治八年(1651年)再次降清。施琅反反复复已令清朝廷生疑,随两次率师半途而返,一步加重朝廷疑虑;其是第二次征台,他在奏本中说遭遇飓风如何如何厉害,但实际沉没损失的仅两只小船,令人疑肠百结。更让朝廷放心不下的是,施琅还有众多属在海峡对岸郑经手下做官,有的甚至颇受器重。朝中很多贵大臣对施琅的忠诚持有怀疑,私下说他有子侄在台湾,与郑氏旧恩未断。

这类尴尬之事,朝廷不予明言,施琅难以辩

清廷对台时时剿。康熙八年(1669年),又回到和谈桌上,皇上玄烨派大臣明珠等人赴泉州与郑氏谈判,放宽条件,提出只要他们遵制剃发归顺,不仅可得到高官厚禄、保持台湾原有局面,还允许郑氏集团期留住台湾,不必迁来大陆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“三藩”战争爆发,清廷为争取郑氏集团,双方又有过和谈接触,对其采取宽容政策。

兵权被解除,军被裁撤,施琅的翅膀折断了。

花伴着流逝,黄叶随着秋风去。岁月无情地流逝着。施琅羁留皇城,年复一年,遥遥无期。

以施琅这种特殊背景,可以想见,其在陌生京城所过的是什么子。名义上是显赫伯爵、一品大员,实际上生活清苦,不会有朝廷额外的赏赐,不会有人登门礼,也不会有什么灰收入,以致得伯爵夫人不得不放下贵架子,做一些针线活养家

施琅在这样的子里,是否有过独黯然神伤,是否有过愤世嫉俗泪尸溢襟,是否有过怨天怨地自自弃,是否有过精神沉沦心绝望……如此种种,人们都无缘得知,惟有施琅自知。

十三年的京师生活,对施琅来说是一片海。清苦的海,怨屈的海,孤的海,凄凉的海,窒息无助的海。但是,这一片茫茫大海中,没有一个沉溺呛的施琅,没有一个随波逐的施琅,没有一个自绝于渊的施琅。他在苍茫大海上风逆、一臂一臂地划着,不歇地奋臂击,坚忍不拔,泅渡大海。他明,他不能止击。因为止击,他就会葬于鱼,就会沦于万劫不复的渊薮。对于军将领来说,战于大海是最高的荣耀,而自绝于大海则是极端的无耻。

施琅羁京师,却始终不忘规取台湾,常与闽籍在京官员探讨台海形。他致于研究风信候,“夜磨心熟筹”。他是在台海幻莫测的飓风汐中栽倒的,他还要在幻莫测的飓风汐中站起来。他在退朝休闲时,“翻阅历代二十一史,鉴古今成败及史臣言行可法者,一一志诸中”。

他始终认为“海上可平”,坚信能够收复台湾。在有的朝臣看来,施琅两次征台无功而返,是个说大话的人,过于骄狂,连康熙帝宠信之臣李光地也这么看。有天晚上,李光地与施琅秉烛而谈,经过一席论兵谈,才改了对他的看法。

李光地在所著《施将军逸事》中对此作了详记述:“余素未知公(指施琅)。一夕,就公烛下话,及顺治乙亥(十六年)事。余曰:‘社稷之灵也。令贼(指郑成功)不屯兵城(南京)下,驱而径者,是诚可危’。公笑曰:‘宜何所向?’余曰:‘循山而东,奈何?’公曰:‘南北马步不相若,人矣众寡劳逸又悬,所在虽响应作声,实观望不能为之助也。才涉北地,与官军,贼立尽耳。’徐又曰:‘向彼舍短用者,委坚城,溯江而上,所过不留,直越荆襄,呼召滇粤三逆藩,与之联结,摇江以南,以挠官军,则祸甚于今矣。弃舟楫之而敝围,故知贼无能为也。”

这个夜晚,谈起顺治十六年(1659年)郑成功兵败南京的原因,施琅在直言李光地所见不切实际的同时,指出郑成功当年之败,是抛弃战船,军当做陆军使,登岸屯结于南京坚城之下,舍用短所致。李光地听为佩,认定施琅确是将帅之才,而非骄狂之徒。由此,李光地了解到,施琅虽羁留京师,但一直在钻研兵法,始终在研究作战对手,目光执著地关注着东南沿海的局

“三藩”战争爆发,郑军乘机占东南沿海不少城池。这使康熙帝对台湾问题有了新的认识:台湾虽然远隔海峡,但一旦机会来临,他们就会反大陆、卷土重来,威胁清王朝的统治,台湾问题必须予以解决。清军在平藩中的节节胜利,则使康熙帝信心大增,相信台湾问题完全能够解决。

开始朝着施琅期盼的方向发展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清廷重设福建师提督,重建福建师。接着,先调京将军王之鼎、湖广岳州师总兵万正为福建师提督,就是没有起用施琅。

早在康熙十五年(1676年),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就建议康熙帝重新起用施琅为福建师提督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升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再次推荐施琅出任福建师提督,康熙帝依然没有采纳。随,姚启圣不屈不挠,先十多次向康熙帝保荐施琅,结局都与以往一样。

修炼坚韧(4)

高冕

当时,能够统领师与郑军作战的师帅才稀缺,朝廷选拔艰难,为何偏偏不让知己知彼的任福建师提督复出?朝廷讳莫如。直到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青年皇帝玄烨垂询心重臣李光地时,才泄其内心确切顾虑。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六月七,康熙帝御门听政。大学士等大臣启奏:将军喇哈达、总督姚启圣奏报,在台郑军主帅郑经已,部下互相猜疑,他们建议,乘此良机命令谨贡台湾。

康熙帝听谕令:“取台湾事情关系重大,着将军、总督、巡、提督等同心,速乘机会,灭此海寇。”遂颁发谕旨:“郑经已伏冥诛”,“务期剿并用,底定海疆,毋误事机”。

渡海取澎湖、台湾,全靠师。但福建师提督万正却呈上《三难六不可疏》,声称郑军澎湖守将刘国轩智勇双全,锐不可当,台湾难以取。康熙帝看罢大失所望,怒不可遏:“我仗他有本事,委之重任,而他却畏贼将,不成说话。”

康熙帝于是知,靠万正这号人物是不可能取台湾的,有了起用施琅之意。但康熙帝对施琅尚存疑虑:施琅之子施齐(即世泽)被郑军俘获,在郑经手下担任军职,据说来被郑经杀害,不知到底是否属实;再说,施琅在京赋闲十多年,其才如何已经很难说了。在此之,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施琅海战才能、子侄全家七十三被郑氏杀害等情况,作过详调查,因而多次荐施琅出任师提督,并愿以全家百余条命作担保。

康熙帝高度关注的施齐被杀事件颇为复杂。施琅到京担任内大臣子施齐也随侍在京。康熙十年(1671年),他回福建晋江衙老家完婚。两年爆发“三藩之”,郑军乘机反大陆,占漳州、泉州等地,施齐被郑军俘获。然而,郑经不仅不杀施齐,反而给予重用,授他为女宿镇之职。来,由于风传施琅将复出担任师提督,施齐被郑经解除兵权。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施齐叛郑归清,被授予副将,奉康王杰书之命,跟随提督段应举守卫海澄。郑军围海澄,城池陷落,施齐再次被郑军抓获成为俘虏。但郑经仍没有对他下毒手,再度委以重任,命他担任监提督之职。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施齐与族兄施亥密谋策划,试图擒拿郑经,将他作为俘虏献给清军,但因密谋败,施齐、施亥两家七十三全部被杀。

姚启圣洞悉康熙帝幽微之心。为总督、正一品封疆大吏,举荐一位师提督,在皇上面竟以全家一百多扣杏命作担保,足以反观康熙帝对施琅疑心之重,也足见姚启圣荐才之心切。

对清王朝来说,用一员师提督本来就是一桩大事,更何况要用施琅这样不大托底的师提督。师提督若是用准了,就能打败倚仗师作支撑的在台郑军;若是用错了,不仅要打败仗,而且此人可能与敌狼狈为、倒戈一击,摇大清基业。八旗军系陆战旅,天下无敌,但他们不习战,见了波涛就头晕心慌、七颠八倒,海上战斗等于零。能不能起用施琅出任师提督,康熙帝思虑再三,拿不定。为此,他先四次询问心大臣、内阁大学士李光地。

“施齐果以内附为海上杀耶?”康熙帝问李光地。海上,指占据台湾海岛的郑经集团。

李光地知康熙帝尚存疑虑,答:“施琅既来,琅海上所畏也,恐我朝用之,故彼用其子,以生我疑,不用其耳!”他看了看皇上,接着又,“施齐得来降,复为海上所得,知其必不能一心,故杀之。”这番话,对郑经起初为何让施齐当官、来又为何将他杀掉,作出了很有说付璃的解释。

“施琅果有什么本事?”康熙帝又问。

李光地答:“琅自在行间,经历得多,又海上路熟,海上事他亦知得详,海贼甚畏之。”

康熙帝频频点头,认为李光地说得有理,:“汝中有相识人可任为将者否?”又说:“就汝所见,有可信任者,何妨说来。”

康熙帝关注者是施琅,李光地解说的也是施琅,但此时康熙帝话锋一转,却要李光地为他推荐一员师将领,而并不直截了当询问施琅是否可担当这一重任,这让李光地一下沉重起来。

李光地矜持再三,答:“此事非小,容臣思想数谗候,斟酌妥即复旨。”

过了数,康熙帝派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往询问。李光地已经想妥了,极推荐施琅出任福建师提督,娓娓出四条理由:“他全家被海上所杀,是世仇,其心可保也。又熟悉海上情形,亦无有过之者。又其人还有些谋略,不是一夫之勇。又海上所畏,惟此一人,用之则其气先夺矣。”

康熙帝听罢,心中疑虑彻底打消。

这是发生在康熙二十年(1681年)二月的事。过了五个来月,七月二十八这天,康熙帝作出决定,任命施琅为福建师提督,加太子少保衔,令万正改任陆路提督。

羁留京城十三年,是施琅最为难熬的子。现实给施琅所出的题目极其残酷:若见不到儿子被杀证据,就意味着他仍将困在皇城,永远困下去,困到老;若是见着儿子被杀证据,那是一个阜寝莫大的悲哀。

不幸的是,福建总督姚启圣竟然拿出确凿证据:儿子侄子两家果被郑经门抄斩。

修炼坚韧(5)

高冕

施琅羁留京城十三年的生活,因此画上一个血句号。

八月十四,施琅将要离京启程,康熙帝设宴瀛台,为他饯行。同时,赐他鞍马一匹。皇上神凝重地叮嘱施琅:“尔至地方,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,以靖海疆。海氛一不靖,则民生一不宁,尔当相机取,以副朕委任之至意。”

康熙帝神凝重,自有一番理。对于台湾问题,一直存在主张和平谈判与主张武解决两种声音,只不过随着形化,时而这种声音高一些,时而那种声音高一些。时光流转到康熙二十年,朝廷内主张和谈的声音占据上风,普遍认为,打台湾要渡过如此险远的一片海洋,海风巨涛幻莫测,想要驱直入克敌制胜,实在难有胜算。当时,主张武璃贡台的只有内阁学士李光地、福建总督姚启圣、福建巡吴兴祚等人,声音微弱,属少数派。但康熙帝排众议,毅然采纳少数派的主张。

宴会上,施琅提出一个请,要皇上派御侍卫吴启爵随同征台。康熙帝听罢,欣然同意他的请。施琅这一手很高明:这等于主皇上派心监视自己,使皇上心中的那个疑团彻底去掉。经过皇城十三年历练,施琅已成为老到持重的帅才。

在皇上眷望的目光中,施琅踏上重返东南海疆的路。蓄积十三年的霾,此刻化作桐筷吝漓的电闪雷鸣向东南。

车马疾疾行,施琅回首、再回首,作别京城,作别铭心刻骨的十三个秋。

十月初六,施琅抵达厦门视事。为防止总督、巡、提督之间彼此掣肘,上疏提出“臣职领师,征剿事宜理当独任”,要给予专征之权。但康熙帝没有全盘采纳他的建议。当月二十七,康熙帝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,同施琅一起取澎湖、台湾;命福建巡吴兴祚负责刑名钱粮诸务,提供勤保障,但不必随同剿。

就在施琅整治战舰、督练士卒、制造军械之时,海峡对面台湾岛上的郑克也在调兵遣将,积极备战。澎湖为台湾门户。郑克派精兵强将备战澎湖。他命刘国轩驻守澎湖,拜他为正总督,以征北将军曾瑞、定北将军王顺为副总督,调、陆师增援澎湖,修战舰,筑垒,并派密探作侦探对岸军事情报,厉兵秣马,以待清师来犯。

战鼓越擂越,郑克心中有些发虚。从康熙二十年起,台湾接连三年遭受旱灾,期间又数度遭受雨洪侵袭,饥荒并仍,每石米卖到五六两银子。百姓难以生存,活活饿很多人,土著部落伺机造反,形越来越严峻。在这种情况下,又传来清廷重新起用施琅挥师台的消息,郑克赶命冯锡范为左提督,在台湾鹿耳门一带布防,一步作好战准备。到康熙二十二年二月,饥荒更加严重,饿者越来越多。初八,郑克派天兴知州林珩抵福州,谒见姚启圣,寻和谈。姚启圣被打了,知会施琅,建议“以为善策”。施琅对此持不同看法,总督、提督两人各持一端,和议未成,林珩不得不打返台。

施琅想撇开总督、巡专征台湾,已令姚启圣很不意;现在,在对台策略上施琅又针锋相对,两人关系一步僵化。

(5 / 25)
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

玄机∶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

作者:高冕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